在MARTIN的人生旅途中,音乐始终如影相随。如今,这个十七岁男孩即将出道,他的世界中写满了雄心壮志,也晕染着对往昔的眷恋。

出道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呢(访谈于7月19日进行)。
MARTIN:现在感觉所有事情都在加速推进。其实我现在还是觉得不太真实,毕竟我做练习生的时间比较长,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进入了出道候选组,还去美国制作了专辑,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

在美国那段经历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MARTIN:去年夏天,我们在洛杉矶待了三个月,专心制作专辑。虽然我去过的国家不多,但感觉那里的人们更加自由随性。初到那里时,我完全被当地的氛围所感染,连平时听的音乐风格都改变了。当时正逢Sabrina Carpenter的《Espresso》登上Billboard榜单,虽然那不是我常听的专辑风格,但也觉得很好听。我感觉美国之行让我的音乐边界变宽了,我也更喜欢听摇滚乐了。

你平时的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MARTIN:我最初接触音乐,是通过妈妈播放的韩国流行歌曲和海外流行音乐,比如Justin Bieber或Michael Jackson的音乐。爸爸则更喜欢给我听迷幻摇滚乐,从知名乐队到独立乐队都有,我的耳朵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像是Tame Impala、Pixies,还有Nirvana这些乐队的音乐我也听了很多。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爸爸一直在乐队担任贝斯手。虽然那个乐队没有爆火,但据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笑)

那种氛围对你的感知力应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吧。
MARTIN:爸爸会弹吉他,所以我从小就接触到了吉他。虽然现在不常弹,但我一直很喜欢吉他的音色。而且,我觉得音乐对穿搭风格也有所影响,我会根据当天听的音乐调整穿搭。听爸爸推荐的摇滚乐时,我会选择紧身款、朋克风或者颓废摇滚风的衣服;成为练习生后,我和朋友们经常听嘻哈,宽松肥大的衣服就穿得比较多。不过最近我又想穿偏紧身和线条感的衣服了。

如此看来,你是自然而然地就与音乐和时尚结下了缘分呢。那你成为BIGHIT MUSIC练习生的契机是什么?
MARTIN:我有个姐姐,她是防弹少年团前辈的粉丝。(笑)有一天,姐姐建议我去参加一个试镜活动,我当时年少的心里就涌起“做点样子出来”的念头。从第一次试镜开始,我就很认真地做了准备,但在第二次时,我心里开始萌生“一定要成功入选”的想法。于是,那段时间我每天一放学就直奔练习室。我还记得当时准备的声乐曲目是Justin Bieber的《Baby》。这些都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候的事,很幸运最终通过了试镜。

在那之后你就开始学习音乐制作了吗?
MARTIN:刚进公司一两个月的时候,有个比我小一岁的弟弟问我要不要试试音乐创作。我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创作Beat的,而是先写了些Rap和歌词,后来还迷上了freestyle。相比产出什么成果,那更像是和朋友一起练习、互相切磋,以创作为乐的一段时光。在这个过程中,我听了很多嘻哈,还去上了说唱课,并学习了录音技巧。后来,我开始尝试用公司电脑里安装的Cubase软件录音。现在回头再听当时的作品,应该会很难为情(笑),不过当时有种特别的浪漫。

那更加系统化的创作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MARTIN:公司的人从说唱老师那里得知我在学习创作后,便鼓励我提交一些作品。同时还提出,如果我每周能交一首作品,他们会抽时间给我反馈。我当时还是刚进公司的新人练习生,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便特别努力地去做这件事。就像训练一样,我也经常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搞创作。同时兼顾创作和训练并不容易,但公司给了我很大支持,让我能够很好地平衡这两者。

你的青少年时期,几乎被音乐创作和训练填满了吧。
MARTIN:我上初一时正赶上疫情,主要是上网课。等到初二恢复线下课,我才真切体会到“啊,我的生活还挺不容易的”。放学后,大家会在聊天群里讨论“咱们去哪儿玩吧”。可每次等我看到消息,都已经很晚了。(笑)不过,我和作息相似的练习生朋友们相处得很好。我们平日里训练,周末休息时就聚在一起搞创作。我们会找个空房间创作Beat,如果写出还不错的歌,也会拍一些类似Vlog那种不是很专业的MV。肚子饿了的话,大家就一起出去吃个饭,买点零食回来继续创作。对我来说,这是比打游戏更有意思的“游戏”。我很享受和朋友们一起做音乐的时光,这也是我进入公司的原因之一。毕竟在学校里,很难找到像我这样的“同道中人”。(笑)对我来说,能够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创作者有时更喜欢独自工作,而你却早早就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呢。
MARTIN:我原本性格比较内向,但现在连MBTI测试结果都变成“E”了,也更愿意和大家交流了。得益于这样的经历,如今身为队长,我也能更好地把成员们凝聚在一起。最近我察觉到大家似乎有些疲惫,于是便抱着“开心大于成果”的想法组织了一次集体创作活动。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偶尔也会产生意见分歧,但那种碰撞反而会激发新的音乐灵感。而且大家都不会把这种事情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相比独自创作,我更喜欢团队合作。

CORTIS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共同创作的集体。不仅音乐方面如此,舞蹈的编排也是以JAMES为主导,大家共同完成的呢。
MARTIN:在为ILLIT前辈们的《Magnetic》制作旋律时,JAMES哥正好在后面跳舞。他做的某个动作恰巧被制作人看到,制作人觉得很不错,便拍下来分享了出去,后来听说这个动作被编进舞蹈里了。就像我在制作环节起主导作用,但并非我一人独立完成一样,编舞也是成员们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再由JAMES哥整合编排而成的。这就是CORTIS的工作方式,哪怕只是一句歌词,都是成员们一起写出来的,而在创作过程中顺带编个舞,对我们来说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平时成员之间都是怎样交流意见的呢?
MARTIN:我把自己的作品发给大家后,SEONGHYEON通常会提出建议:“这样处理怎么样?”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发表意见,不会盲目模仿别人,也不会刻意装酷,就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我觉得这种态度很新颖,也非常有魅力。KEONHO则是一个非常敏锐的人,他心思细腻,对待问题深思熟虑,最后给出的建议总是格外中肯。很多时候,他简单的一句话就会给组合带来很大的帮助。

和同龄的JUHOON呢?
MARTIN:得知JUHOON最终确定加入时,我真的很开心。虽然我和SEONGHYEON、KEONHO也很合拍,但他们毕竟是弟弟,在某些方面不太能产生共鸣。比如我上“初三”时,他俩正经历所谓的“中二病”。(笑)JUHOON很擅长保持平衡,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而且他从来不会三分钟热度,只要是他想做好或者真心喜欢某件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JUHOON刚加入时,体力有些跟不上,但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拼命锻炼,后来就完全跟上了大家的节奏。(笑)

CORTIS的这些特质在专辑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MARTIN:我们抓取了一些关键要点——切身的情感、当下的情境,以及想要讲述的故事。《GO!》就像日常生活写照,记录了我们踏进工作室后开始创作的画面。《GO!》和《FaSHioN》既融入了我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又结合了K - pop表演,最后得以呈现更加出彩的效果。我们在美国接触了很多音乐类型和声音,也做了很多尝试,所以《What You Want》和《JoyRide》中洛杉矶的色彩更鲜明一些。此外,我们还创作了很多更加“舒缓(mellow)”、柔和温润的音乐。虽然现在依旧如此,但当时在洛杉矶时,成员们好像格外有玩心,也更渴望走出去感受和探索世界。所以说,《What You Want》中包含了我们最本真的渴望。

在最后一首曲目《Lullaby》中,CORTIS“共同创作”的工作方式似乎借由音乐本身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MARTIN:这首歌是在龙山附近的“秘密基地”创作的,那里是我和成员们共同创作的空间。某天早晨,我问KEONHO“有没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东西?哪种音乐风格会比较好玩?”他提议试试爵士乐。因为我们都没有爵士乐的音乐背景,就根据听过的音乐来边玩边创作了一下。后来觉得不怎么样,就先把素材存档了。当晚在音乐创作营,制作人Supreme Boi问我们有没有写完的曲子,我们就把那段素材放给他听了,他听过之后便提议说写个旋律。虽然后来也做了一些修改,但这首歌基本上是按当初的走向来做出来的。和成员们商量后,我们又加入了易拉罐的声效,“I GOT WORK”是JAMES哥为了叫醒睡着的成员们而创作的“吟唱(Chant)”。(笑)

歌曲的字里行间都藏着CORTIS特别的欢快感呢。在《FaSHioN》这首歌中,你还调侃了KEONHO吧。(笑)
MARTIN:创作《FaSHioN》时,我们原本就打算把重点放在声音上,歌词则写得无厘头和搞笑一些。(笑)平时买衣服时,我们会互相打趣说“这件我穿更合适吧?”、“这明明就是我的风格嘛!”或者“真好看,买得不错呀”。毕竟时尚是表达自我的第一张名片。就算不太擅长穿搭,我也会尝试穿出自己的特色,或者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会去思考“我今天心情怎么样?”,然后决定穿亮色还是暗色。不过即使穿黑色,也不一定意味着心情低落。时尚还可以让人成为时代先锋,或者一代人的标志性人物。自从我开始关注时尚,回看之前觉得奇奇怪怪的东西,反而感觉独特又新奇。

从这个角度来看,CORTIS想要通过音乐、时尚表演和视频来展现的东西是很明确的。
MARTIN:我认为,新的尝试必然伴随着压力,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我希望能一点点打破偏见,让一部分人认同甚至追随我们的音乐和时尚,从而形成某种文化。当我们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自在的事情时,我们便能以真实的个体形象留在别人的记忆深处。同时,我们也希望不断尝试新鲜而多元的事物。

其实,从TOMORROW X TOGETHER的《Deja Vu》到ILLIT的《Magnetic》,你已经参与了不少热门作品的创作,这应该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吧?毕竟那些作品都已经正式发布了。
MARTIN:当时有机会参与创作,真的很幸运。歌曲发布后,我并没有刻意去关注榜单,因为我当时想要更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中。后来有一天,爸爸打电话告诉我《Magnetic》登上了Billboard榜单。我当时特别自豪,但也不断提醒自己“要专注于自身”,保持谦虚。其实我是在洛杉矶第一次确认版权费的,当时差点失去“重心”,飘飘然起来。(笑)还记得和妈妈通话时,我的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后来我把版权费都好好存了起来,专门用来买音乐设备了。(笑)

你从小就朝着一个目标奋力前行,这一路走来肯定很不容易。在这段旅途中,你刚才提到的“重心”是如何保持的呢?
MARTIN:我很认同Kurt Cobain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的“古着的浪漫”。在堆积如山的衣物中淘到心仪的东西,真的别有一番乐趣。因为我很想珍藏那些琐碎日常中的浪漫,哪怕只是散步、骑自行车、打篮球这些小事。而且,我觉得自己和普通学生没什么不同,如果把人生看作是通往目标的旅程,那就不能忽视过程本身。我常常会认真思考阴阳的概念,并提醒自己“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毕竟,若想实现愿望,总要经历一些磨难;而即便达成了目标,也依然会遇到不喜欢做的事。

那你心中的目标是什么呢?
MARTIN:现阶段的目标当然就是出道啦。我希望自己拥有充沛的体力和过硬的实力,以最佳状态出道。然后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逐步朝着大目标迈进。我现在很期待站在大家面前表演,也想让更多人认识我。我想伴随着我们的音乐尽情享受舞台,用音乐和粉丝们交流。无需语言就能感受的那种情感共鸣与交流,我觉得特别美妙。无论什么样的舞台,我都特别想去体验一番。光是想想那些画面,我现在就已经无比激动和紧张了。

这让我想起了你在《What You Want》中唱的那句“17年的人生 追逐过的fame”。
MARTIN:我觉得名望并不仅仅指出名,更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某个名字而留下印记。我想先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中心点”,再从小群体开始,将某种文化扩散开来,因为我内心始终渴望改变些什么。这个梦想确实很难实现,甚至未必能实现……但我还是想试试看。(笑)从小到大,我一直想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希望自己能被别人记住。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理由,单纯就是……想成为一个“有点东西”的人。(笑)

Credit
撰文Yoon Haein
采访Yoon Haein
创意总监Kim Minkyoung
现场运营统筹Park Soomin
视觉创意团队Choe Jaehyun, Lee Seungyeop, Noh Wonsun (BIGHIT MUSIC)
摄影Jang Jungwoo
视频Kim Young Dae, Kim Hyun ho (LoCITY)
拍摄助理Jo Yunmi
发型Kim Jeonghyun
妆容Jo Yoonha
造型Park Jiyeon
布景设计BLUEFAST
管理团队Go Jeongeun, Kang Riwoo, Jeong Gibbeum, Lee Taeho, Kim Myeongo, Moon Kwanghyun, Im Sanghyug
Copyright ⓒ Weverse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及发布。